国内新闻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新闻 >> 国内新闻
国合会称渤海已成油池子:重发展轻保护
来源:第一财经日报    时间:2012-12-21

海上油气田21个、采油井1419口、钻井和采油生产平台178座。面积仅7.7万平方公里的半封闭型的渤海,已经成为我国海域迄今为止最大的海洋油田和近海石油开发的“主战潮。

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(下称“国合会”)称,渤海已成为“油池子”,由于“重海洋经济发展,轻海洋环境保护”,渤海海岸线与海洋环境面临空前巨大的污染压力。

国合会2012年年会于本月12日召开,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记者提前得到了提交国合会的专题政策研究报告。据题为《以渤海溢油为案例的中国海洋环境管理机制研究》报告称,“我国海域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海洋溢油事件的多发区和重灾区。”

记者注意到,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、世界海事大学教授Olof Soren Linden分别担任此项研究项目的中外专家组组长,参与研究的还包括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、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、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以及壳牌公司、挪威环境部等单位和企业的专家。

据介绍,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,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对外合作。近20年来,我国海洋溢油呈现发生风险高、损害范围广、持续时间长以及评估难度大等特点。

除了渤海外,我国东海和南海石油开发规模也日益扩大,加之众多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相继加入。目前,我国海上石油运输量目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,港口石油吞吐量正以每年1000多万吨的速度增长,船舶运输密度增加,油轮日益大型化,个体油轮与外资油轮涌入油运市场,海洋溢油事故的风险也不断提升。

据上述研究机构统计,近几年来中国海洋溢油事件平均每年发生500余起,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。仅1998年至2008年间,我国管辖海域就发生了733起船舶溢油污染事故。

2010年7月16日,中石油大连新港石油储备库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导致原油泄漏事故;2011年渤海蓬莱19-3油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,渤中28-2南油田、埕岛西A平台、绥中36-1油田和锦州9-3油田各发生1次小型溢油事故。近年来,油气开发活动引起的溢油漏油事故频发,大量原油泄漏入海,给周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影响。

渤海湾蓬莱19-3油田相继发生两起溢油事件后,暴露出信息披露不及时、不充分,以及监管不力、职责缺失等问题。

上述研究组认为,渤海的问题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利益常常一致,制度建设跟不上现实要求;监管手段和技术落后,特别是多头监管导致监管不力;对跨国公司和背后国有垄断企业的监管过于宽松。”

研究组称,近年来,“国家重视海洋经济发展,放松了对企业环境责任的管制”,“海洋产业由于存在着对资金、技术、设备、物资、人员等高量级的需求,往往是大型企业涉足或垄断的领域,汇集了众多的大型国企、外企,这些企业具有强大的人脉关系和公关运作能力,有些国企甚至具有比海洋环境管理部门还要高的行政级别,一旦发生了环境问题,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些大型企业的管理处罚就显得力不从心。”

据研究组介绍,我国缺少国家海洋发展与海洋环境总体战略规划,而涉海环境法律与国务院海洋环境管理职能分工的“三定方案”之间也存在不协调。

研究组建议,把海洋环境归属到环境保护部统一管理,在环境保护部新增设“环境应急与环境保护协调司”,在国务院应急办统一领导下,该司负责统一协调重大、特大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应对,同时建立海洋环境保护行政督察制度和执法体系,构筑我国防范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执法监督体系。

国合会1992年由中国政府批准成立,主要任务是交流、传播国际环境发展领域内的成功经验,对中国环发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,向中国政府领导层与各级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。本届国合会主席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。